一、Morris水迷宫实验仪器实验原理:
本实验由美国科学家RichardGMMorris于1981年建立。初用于研究脑内结构对学习和记忆的调节作用,后来逐步发展成为目前较为常用的评价动物学习与记忆的模型。这一实验的基础是,啮齿类动物在水中有强烈的逃避水环境的动机,并以较快、直接的途径逃离水环境。学会逃避水环境的过程体现动物的学习能力;根据周围环境进行空间定位,有目的地游往水中安全的地方(平台),体现动物的空间记忆能力。
二、实验装置:
Morris水迷宫实验仪器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:
硬件主要包括:Morris水迷宫水池(采用ABS工程塑料,大鼠直径1.6米,小鼠直径1.2米,高度均为50cm)、恒温加热系统、数显温控表、方向标识物、泛光窗帘、手动升降站台、摄像系统、无线升级站台(选配)、摄像机等。
软件:自主研发的SuperMaze软件。
三、实验方法:
Morris水迷宫实验分获得性训练、探查和对位训练3个过程。
1.获得性训练理论上将水池分为4个象限,平台置于其中一个象限区。
(1)将动物(大鼠或小鼠)头朝池壁放入水中,放入位置随机取东、西、南、北四个起始位置之一。记录动物找到水下平台的时间(s)。在前几次训练中,如果这个时间超过60s,则引导动物到平台。让动物在平台上停留10s。
(2)将动物移开、擦干。必要时将动物(尤其是大鼠)放在150W的白炽灯下烤5min,放回笼内。每只动物每天训练4次,两次训练之间间隔15~20min,连续训练5d。
2.探查训练:后一次获得性训练结束后的第二天,将平台撤除,开始60s的探查训练。将动物由原先平台象限的对侧放入水中。记录动物找到目标象限(原先放置平台的象限)所花的时间和进入该象限的次数,以此作为空间记忆的检测指标。
3.对位训练:测定动物的工作记忆(workingmemory)。探查训练结束后的第二天,开始维持4天的对位训练。将平台放在原先平台所在象限的对侧象限,方法与获得性训练相同。每天训练4次。每次记录找到平台的时间和游泳距离以及游泳速度。
4.对位探查训练:后一次对位训练的第二天进行。方法与上述探查训练类似。记录动物60s内动物在目标象限(平台第二次所在区)所花时间和进入该区的次数。
Morris水迷宫
http://www.bzmaze.com/SonList-2077731.html
https://www.chem17.com/st398912/erlist_2077731.html








